国家卫健委主任 专访国家卫健委医管中心主任王健:方舱一月 “拨乱为治”
采访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管理中心主任王健:1月份,收容所“拨乱反正”进行治理
中新社武汉3月24日电专访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管理中心主任王健:1月,机舱内“乱为治”
中新社记者杨
“紧急避难所中没有人期望将其用于大规模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世界上没有这种东西。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急行动,武汉16家收容医院已经关闭了船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管理中心主任王健近日接受中新社专访,称方舱超出了最初的设计目标。
图为3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管理中心主任王健接受专访。中新社记者孙恒业摄
2月初,中国约40%的新冠肺炎患者集中在武汉。每家医院都难找床位,医疗资源严重短缺,大量患者仍在家中。
王健回忆,3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指导组组长孙春兰提议,模仿汶川、玉树地震期间国家紧急医疗救援队手术使用的帐篷车辆,设立临时医院。
“当时所有救援队有三四千张床位,对武汉来说是九牛一毛。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晨院士附议,将体育馆、厂房、展厅改造成大空间、大流量,快速救治患者。”王健说,指导组决定将收容所与医院整合。
当天,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贺胜与王晨、王健等人决定,选择汉阳区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江汉国际会展中心、武昌区洪山体育馆作为第一选址,并邀请设计部门和医学专家对改造进行讨论。当天,22支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伍和3辆核酸检测检测车从全国各地出发,奔赴武汉。
“三区两通道怎么设置,能装多少病人,水电怎么走,通风排污怎么排。”避难计划确定后,实施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三个收容所4日开工建设,5日夜间开始接诊,前后不超过48小时,紧急程度可想而知。
5日上午,中央指导组视察并提出考虑患者隐私问题。
"城市关闭后,建筑材料的短缺增加了这一要求的难度。"王健介绍,武昌区区长余松和当时城建部门使用的围挡做了简单的隔断。“一楼实际上解决了很多问题:插线板安装、挂输液挂钩、贴标签编号,帮助医生和患者识别。”
红山体育馆有一集,6号首开。一些从定点医院病房转到“同铺”小木屋的轻症患者,对医院环境和食物供应不满意。相关视频传到网上引发了舆论风暴。
王健记得,转院当晚的寒冷天气让很多人的心态出现了波动,因为患者对彼此的小屋都不熟悉,医院的前期工作也在磨合中。“其实他们在当时动荡的局势下有情绪是非常可以理解的,这是对求生欲望的本能反应。”
他进一步指出,当时很多医生对小屋有疑虑。“我们只能告诉他们,这是战时状态。救人阻断传播很重要,不能要求完美。同时,我们加强管理、保护和引导。”
此时,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向医生和护士发放的《方舱医院工作手册》无意中在患者手中流传。借此,患者可以直观地了解什么是收容所,发现国内顶尖的医疗机构,如湘雅医院、华山医院都有参与治疗,心态稳定。之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患者手册,进一步帮助患者了解庇护所。
" 8日左右,患者对小屋的不信任感逐渐消失."王健说,中央提出要求,要解决粮食和室内温度“两暖”。为了解决供暖问题,工作人员购买了羽绒服、电热毯、暖手宝,重建了通风系统;在保证内部空气不流向楼道的前提下,开启空暖风。
经过前期的适应和调整,收容所医院走上了正轨,陆续开到了16家。新疆护士带领患者跳舞的视频一经传出,外界对其内部氛围有了新的认识。渐渐地,无线电演习、八段锦等项目被引进到各个机舱。当小屋关闭时,人们对小屋的印象发生了180度的变化。
"这个避难所超过了我们最初的设计目标。"从2月28日开始,方舱医院出院人数首次超过入院人数,其他定点医院均有空床位。中央指导小组决定逐步关闭机舱。
截至3月10日,所有船舱暂时关闭,16艘救生艇共接收了11300名患者。高峰时,机舱内同时有8000多人。7000多名患者达到出院标准,3000多名患者转入定点医院;共有75个医疗队和8000多名医生和护士参加了治疗。“可以实现患者零死亡、医疗零感染、治愈零回归。”
“一些去康复站单独隔离的患者表示,希望回到收容所过集体生活。”王健认为,小屋医院可以为医患关系提供启示。中央最近指示,要总结防空洞建设、管理、使用、文化氛围等方面的经验,从多角度对防空洞进行再销售。今后在各地建设大型设施时,要留有适当的余量,并提前布局污水排放、氧气、水电等渠道。为了建立收容所医院的国家标准,应组织专家就什么是收容所、如何组成收容所、配备什么设备和什么样的人员进行深入讨论。
该庇护所并没有完全结束在这场疫情中的使命。他透露,所有设备和材料在被完全清除后仍留在避难所内。“只要你进去,打开门,打开电源,避难所就能立即恢复。”
中国以外的国家疫情发展迅速,伊朗和意大利都修建了类似收容所的临时医院。“应收账款、床位等。同样适用于其他国家。”他说,中国目前关于收容所医院的所有经验都可以提供给世界,但推广效果更多取决于每个国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