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子衿 《诗经·子衿》:儒学家看出淫现代人看出爱情
《诗经·子衿》:是情歌,还是另有寄托?
丁启阵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经·郑风·子衿》
1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毛序》:“《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对此进行阐释,说:“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孔颖达认为,诗歌的三章都是留在学校的学子对离开学校的同学的责备。
孔子说过“郑风淫,佞人殆”的话。朱熹《诗集传》把这话坐实到这首诗上,说“此亦淫奔之诗”。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对“淫”字作了不同于朱熹的解读,认为“淫的是声,不是诗”。声,指音乐旋律。
今天人们大多认为,这是一位女子思念情人的诗。
上述看法,我认为不存在简单的是否优劣之分,可以并存。
2
《毛序》、孔颖达的解读,是把它当作一首有寄托的诗歌。子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把它当作一首学校题材的作品,将学子的去留联系到当时因为诸侯并起、学校衰落、学子纷纷散去的历史事实,逻辑、联想都相当自然,顺理成章。郑国执政子产力排众议,不毁乡校,孔子因此高度评价子产其人。这个事例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乡校的衰落是普遍现象,有识之士为此深感忧虑,失望。
孔子、朱熹、陆侃如冯沅君的意见,虽然有所不同,但都跟《郑风》中多写男女青年恋情的作品这个事实有关,也合乎逻辑。封建时代,儒家学者不满于礼崩乐坏、文明沦丧,立志建立礼仪秩序,也无可厚非。
说它是女子思念情人的诗歌,符合诗歌语言表面、直接的意思。心、思,后代诗歌里都是表现爱情的基本词语。“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可以使人联想到《邶风·静女》的“俟我于城隅”、“搔首踟蹰”。“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在《王风·采葛》一字不差地中出现过,“一日不见如三秋”更是沿用至今、形容相爱男女相互思念的炽热之情的成语。
3
其实,对这首诗的理解,跟“子衿”一词词义的演变有关。学子服——学子:学校;学子——男青年:恋爱对象。
后来,曹操的《短歌行》再进一步,赋予“子衿”以人才的意思,大概是由学子而引申为青年才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表现的是曹操对人才的爱惜与渴求。
事实上,曹操《短歌行》中“子衿”一词的用法,跟《毛序》的解释有相通之处,都有珍爱人才的意思。
4
今天人们大多赞成它是一首情诗,跟当今社会思想观念开放、恋爱婚姻自由这个时代特点有关。可以说,这是一种“以今度古”。
不过,这种“以今度古”也许歪打正着,道出了上古民歌的一大特点:无郎无情不成歌。上古淳朴时代,生产技术落后,生活条件简陋,人文礼仪粗疏,繁衍生息格外重要,情、爱之类尚未成为需要忌讳的敏感词语。
5
钱钟书先生注意到一件有趣的事情:“《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钱先生关心这种“薄责己而厚望于人”的抒情方式对后代的影响,我却对这种抒情方式的来历更感兴趣:不妨猜测,这是古已有之的女性思维特征。换言之,这首诗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年轻女子的性格特点。
2018-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