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娱乐军事情感奇闻搞笑社会体育游戏百科

李振华 疫情下的艺术从业者|策展人李振华:艺术没停摆 是在重构

2021-11-23 19:56
疫情的发生让艺术行业陷于困顿之中,艺术场馆关闭、新展无法送达;艺术机构和市场希冀通过线上方式弥补线下的缺失;而在这背后艺术创作者的未来也陷于不确定之中。

策展人、艺术家李振华,他从1999年开始关注媒体艺术的发展,作为策展人他一般每年落地两三个策展项目。因为疫情,原本全世界飞的他, 在柏林停留了十周。同时,在线上艺术迅猛的当下,李振华着实感受到新媒体在时代中的变化。在采访中,他也提出了自己一系列思考,而这些思考的答案还需时间验证。

策展人、艺术家李振华从1999年开始关注媒体艺术的发展。作为策展人,他通常每年都会策划两三个策展项目。因为疫情,他飞到世界各地,在柏林呆了十个星期。同时,随着网络艺术的快速发展,李振华真正感受到了新媒体在时代中的变化。在采访中,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想法,这些想法的答案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李振华在柏林。   摄影:丹尼尔·克诺尔

“我已经在柏林待了将近十个星期了。由于全球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今年上半年的项目被推迟。今年有些事情已经暂停了。”李振华用平静的语气描述了自己的现状,并没有因为计划被打乱而沮丧。他认为,疫情提供了一个停下来反思的机会。特别是经历了非典时期,他对艺术行业的未来既不悲观,也不乐观。“我只是觉得,作为个人,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自己最珍惜什么,最应该做什么。”

李振华,1975年出生于北京,1996年开始活跃于艺术圈,他的艺术实践主要围绕策展、艺术创作和项目管理。2000年前后曾组织电影俱乐部,关注第六代导演和纪录片导演影片的交流放映。曾为瑞士保罗克利美术馆夏日学院推荐人、Prix Pictet国际摄影节的提名人,2014年至今担任香港巴塞尔“光影现场”的策展人,2014年成为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的三位创办人之一。

苏州博物馆“苏新平——万物是凝固的”展览现场,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前。

目前,李振华策划的两个展览正在中国举办,分别是苏州博物馆的“苏新平——万物固化”和深圳坪山美术馆的“同步”。其中,苏新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版画在苏州博物馆展览中被用于唤起思想的同时,也回应了裴建筑空之间形成的历史回响。“同步性”将新媒体艺术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同步性”概念相结合。通过81岁的罗曼·西格纳尔、他的女儿芭芭拉·西格纳尔+迈克·博尔德曼、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经历过“85新浪潮”的中国艺术家吕、胡、王建伟、、青年艺术家许的创作,探讨艺术在时代发展中的“共情”。

去年12月中旬,李振华完成这两个项目后回苏黎世,之后是苏黎世、柏林两地跑,如今因为疫情“禁足”在柏林。原计划今年上半年在摩洛哥、伦敦的项目推后了。但让他感到惋惜的是,去年9月开始筹备的香港巴塞尔“光影现场”无缘现场呈现,如今在探讨明年同时呈现两年作品的可能性。

非典时期过后,我能更好地了解目前的情况

这些日子,李振华的日常工作以案头的方式进行着,宅家写作、在线沟通,偶尔去当地的艺术家工作室走访。这也是策展人工作的状态,了解艺术家的工作进程、写策展方案。除此之外,他还动手做一些小木工,并试图在《营造法式》描述的规制,与当代极简工业制品之间寻找平衡,这些小木器的制作源自于过去的一些想法,如今在“停滞”的时光里,有了从想法到现实呈现的实践。

李振华近期在柏林制作的小木作。  

虽然最近几个月,德国政府以各种方式告诉公众尽量少出门,保持社交距离,但李振华居住的柏林地区依然热闹,直到大约一周前他才感受到严肃的氛围。比如进超市一定要用购物车,对购物车的数量进行评级,既控制了人数,也控制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近日有消息称,柏林部分艺术文化机构将于4月底开业,但其中也充满了不确定因素。

在柏林的日子里,李振华为罗马尼亚裔德国艺术家丹尼尔·克诺尔撰写了文字,还有对话与影像拍摄,在友人和职业工作双重线索下。重构历史和现状,积极的思考和准备着灾后重建,以及保持在这个不确定时期,乐观的态度。

德国艺术家丹尼尔·克诺尔和助手Nick在安装作品。

李振华经常提到2003年非典的情况。当时除了艺术工作之外,他的餐厅在非典时期倒闭了,这也是他开始重新思考未来工作的原因。巧合的是,非典过后,两个项目启动了,一个在德国,一个在日本。“当时,我认为这可能是一个特别好的提醒。在当前全球化的形势下,我的工作大概应该照顾到有国际线索的领域。”时隔17年,在当前全球化的形势下,作为个体,如何在当前的环境中生存?这也是一个需要重新考虑的问题。从自身的经历来看,李振华并不认为艺术“停止了”,而是得到了一个重构的机会,这是由外部压力和主观意志共同完成的。

“过去生活很匆忙,人只能跟从时间的限制工作,节奏越来越快,这也使我没有时间去做足够的储备和思考。如今看似一切停下来,却也恰是一个时机想一想,自己的艺术计划是什么,艺术与公众如何联通,尤其是社群媒体兴起以来,如何让艺术工作社群化,整合线上线下的资源。”李振华说,“原本想做没有做的事,现在倒逼着进行,目前,艺术机构和策展人也开始在直播领域探索,同时还应该思考如何做得更有品质,以及线上线下的存在方式。”

非典之后,有一些观点认为,经济和文化发生了变化,艺术市场意外崛起。那么,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社交媒体兴起之后,艺术还会有另一次伟大的复兴吗?这些目前都不为人知,但无论如何,目前已知的是作品和媒体的社区化,这是艺术行业未来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

2020年2月,李振华与艺术家导演Mili Pecherer、Max参与柏林电影节短片单元。

线上和线下不是迭代,而是集成

2月以来,疫情的发生为直播行业带来了不少“新移民”,也常听人说,为了看一场直播,下载了某个APP,但看直播的体验则不尽如人意。由此也引发了艺术行业如何在线上发展的问题。

从3月中旬巴塞尔在线在香港开业开始,“线上展览”、“Zoom”和艺术直播都在尝试推广销售形式,同时也带来了“什么是艺术”的思考。

与艺术现实中仓促开启线上模式相比,西方的一些美术馆早已在探索线上和超越美术馆空间的运作方式久已,如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很早就成立了网络部,开放线上展览的实验;法国卢浮宫和蓬皮杜艺术中心与谷歌文化艺术合作的线上展览……虽然方式和面向不同,但共同在思考艺术在线上的呈现方式。疫情中,这些原本作为“未来拓展”的部分走向台前。

“敦煌动漫剧”确定进入剧场页面。手机截图

而国内的线上项目带着有一种偶然性,比如北京木木美术馆“入驻”时下流行的游戏“动物森友会”化身“摸鱼美术馆”,此前在美术馆中举办过的大卫·霍克尼、安迪·沃霍尔等展览的场景都在游戏中体现,还延伸做了“动森中的‘摸鱼美术馆’”直播。前不久“敦煌动画剧”顺势首播,这也探索了虚拟观展新模式,其实敦煌研究院很早就涉足网络,早在2012年就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制作了新媒体艺术作品,其中艺术家莎若·肯徳丁、邵志飞推出与现实融合的装置作品《人间净土——扩增实境版》被认为将文献转化为机动的空间及现象。在这件作品中,敦煌莫高窟220号洞窟被虚拟重构,并通过红外线摄像头去追踪图像,再由电脑通过WIFI直接把与敦煌现场一样的洞窟图景传输到iPad上,展出虚拟生成的洞窟,以交互模式把洞窟的真实空间和虚拟模型连系起来。观者可以全方位沉浸在互动的数字空间,并借助敦煌研究院所提供的激光扫描模型及高清晰照片等考古研究资料,以VR等形式走进洞窟。

艺术家·肯特丁和邵推出了装置作品《大地净土——增强现实版》。图片来源于网络

木木美术馆的“动森”游戏与敦煌研究院的实践,似乎正好代表了国内艺术网络化发展的不同面向,或大众化、下沉式地迎合消费时代的社会品位,或默默进行超前的探索却一度鲜为人知。当然还有更多的机构停留在微信公号和全景展,这样引发了“未来是不是可能大部分资金会用于线上开发?这是否会导致另外一个极端?”的疑问。

上图:模拟游戏中“霍克尼:画中人生:大水花”的展览场景;下图:“霍克尼:图片中的生活:大水花”展览现场。图片来自蒋木木美术馆

在李振华看来,线上线下不是迭代,而是统合。未来线下项目和线上版本的优势需要各自体现。这同时也带来几个问题,同一个项目,线上和线下的体验是不是能互补贯通?如果不能,线上的版本是不是应该做另外一个样式? 一个线上项目,如果其传递的信息已经很丰富了,是不是还需要做一个线下内容?

对直播和视频发展的思考

当这些问题还未完全清晰,艺术从业人员先把自己放上“抖音”“快手”,这看起来获得了更宽广的观众,但这些观众是不是关心艺术的人?还是只是在特定的时间路过,不久便流走了。如果艺术是一项有深度的工作,是否更愿意通过相对传统的方式进行和展示自己的研究,而非在短视频或直播平台博得关注?是否这种传播形式最终对文化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要回答这些问题,似乎需要涉及到生活和媒介的转型。大约在2005年,博客成为个人在互联网上发言的一种方式。后来博客被限制140字的微博取代,这种逻辑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不需要阅读和被动接收的小视频,这些视频甚至充斥着社交网络。

其实早在1999年,李振华就开始关注新媒体艺术,如今他作为参与者也切实感受到20年来新媒体艺术和整个科技文化在不同时代的变迁。在他看来,影像艺术未来的走向可能更顺畅,也有可能更难。顺畅是因为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影像呈现资源比过去进步了很多。而变得更难,则是源于线上直播带动下的网络现实,会否成为文化资源过度消费?

就展览而言,快餐、主播直播是否会下沉消费,降低展览质量,让观众觉得艺术“就这样”?当艺术与社会存在差异时,艺术如何与新的传播平台和手段相结合?就新媒体艺术本身而言,3D影像和VR带来的技术升级仍然只是发生在线下。图像艺术有没有可能与更大规模的实验室和更先进的概念相结合,开始另一场技术革命?这就需要创意和产业的融合。

艺术作为一种媒介,其本身也有自己的传播的方式和它可能辐射到的人群,艺术工作者是否需要反向思考,去研究和理解公众以及地缘的文化。“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课题,而不是追求艺术恒久不变,在当代文化中,没有‘恒久’的概念。当代艺术的价值,是如何去看今天的世界,如何去思考以及作出回应。”李振华说。

当然,艺术作品的“核心生产源”永远是有创造力的人,包括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等。这些有创造力的人以后还能保持创造力吗?如何激发、鼓励、包容、购买他们的创造力才是未来的核心,而不仅仅是作品的交易或机构的数量,这才是国家战略和未来进程中所谓的“软实力”概念,才能真正形成“创造-展示-复制-市场化”的过程。

丹尼尔·诺尔和李振华在柏林。照片:丹尼尔·诺尔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李振华从自己关注的角度,提出了很多思考,但并没有给出答案或结论,这些思考如同一个个提示,提示艺术行业在疫情以后继续发展的一些可能,对自我内在的建设,以及平衡外部世界的方法。

相关阅读
刘怡君近况 刘怡君结婚了吗
刘怡君近况如何?大家还记得《少年包青天》中庞太师的三女儿庞飞燕吗?就是刘怡君饰演的,现在鲜少见她的作品,她结婚了吗?小编整理了一些刘怡君的相关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刘怡君近况最近有一部很红的电影叫做《上位》,这部电影很好的展示了严酷的娱乐圈生活,想出门真的很难,在娱乐圈子中明星很多,但是出门的却很少,刘怡君就是起其中的一个,最近传出刘怡君退出娱乐圈子中嫁给富商!刘怡君近况 刘怡君结婚了吗刘怡君曾15在看 07-07
于文凤图片资料 于文凤照片
于文凤原在其兄的金融投资公司任职,并与朋友在铜锣湾开设多家餐厅,都经营得有声有色。由于她颇具其父之风,为人不但精明能干,投资方面更是眼光独到,因此帮家族投资经营不少事业。 其姐于文瑛持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士及国际事务硕士学位,曾经从事新闻工作。亦是香港建设董事,及东海堂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据台湾媒体报道,周星驰的前女友于文凤最近被媒体拍到回到周星驰旗下的公司上班,周星驰甚至松口表示,她已经从前58在看 07-07
史可为什么离婚 史可前夫是谁 史可前夫
史可为什么离婚 史可前夫是谁 主持人李静以轻松幽默的主持风格受到大家的喜爱,与戴军搭档的《超级访问》节目,更是拥有很广泛的受众群体,熟悉《超级访问》的人一定记得04年李静暂别超级访问的舞台,回家待产生子的事情。婚后的李静也经常在公开场合展示自己如今的幸福生活,然而李静的丈夫,著名音乐人黄小茂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第一次婚姻。李静的现任丈夫黄小茂,曾经和著名演员史可有过一段婚姻,史可当年是中戏85班著名18在看 07-07
程前近况落魄 程前被曝光近况落魄? 程前为什么被开除央视原因揭秘
中国内地第一代娱乐节目主持人程前因担任《欢乐总动员》而被人熟知,也出演过多部经典电视剧,电影等,当初人气很高,红极一时。网传,当年风光无限的程前,现在却很落魄,是不是真的呢?程前,当年也是央视的一哥,跟倪萍搭档主持过春晚,之后开始拍摄电视剧,2000年前后主持《欢乐总动员》,不过现在几乎没有什么消息了。程前1963年9月3日出生于北京,中国内地主持人、演员。程前主持节目时总是令他的搭档处境艰难,姜21在看 07-07
郭伯雄徐才厚后台 清除徐才厚郭伯雄后陆军班子大换血 个个来头不小
掌握人脸识别技术的人,真的很霸道。1月4日,就有媒体对着照片逐一认出了最新成立的陆军指挥机构成员,看到这新班子,眼前立刻浮现出千军万马沙尘奔腾的画面,真的很拉风。为何这么说,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陆军领导班子成员担任过的重要军职。一张表里6个军长、3个军政委,清一色都是“能打仗”的指挥员。不必多说,“猛将必发于卒伍”的名言,秒懂!这是军改启动后,展现在小伙伴128在看 07-07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