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编钟 曾侯乙墓里神奇的葬品 除了编钟 他嘴里还含了什么奇异东西
1977年9月,武汉空军区后勤部的一家雷达修理厂正在湖北省睢县雷家墩修建营地。随着一声巨大的炸药爆炸,战国早期发现了曾国皇帝乙的陵墓。出土文物数量之多、种类之多、技艺之精湛、学术研究价值之高,震惊世界。
特别是保存完好的大型敲击编钟,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墓内共发现65件吊编钟,分上、中、下三层,由三根泡桐结构的圆柱和彩绘青铜马刀武士支撑。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一套编钟。
最神奇的是,这套编钟虽然被埋在地下2000年,但依然光芒四射。它悦耳的声音还能萦绕三天,余音不绝,让人着迷。
同时,曾侯乙墓出土玉器372件,有的长半米,宽近10厘米,厚半厘米。有的玉器只有1厘米长,0.25厘米宽,0.6厘米高。但这些玉器雕刻精美,上料考究,造型构思巧妙新颖,纹饰丰富华丽,雕刻手法多样。
尤其是曾侯乙口中的21件小玉制品,更是巧夺天工。这些小玉器被雕刻成六种动物的形状,包括六只玉牛、四只玉羊、三只玉猪、两只玉狗、三只玉鸭和三条玉鱼。
这些小动物中最大的,玉牛,是2。4厘米长,0。宽5厘米,高0.8厘米。最小的玉羊是1。2厘米长,0。25厘米宽0。6厘米高。也就是说最大的比小黄豆略大,最小的和绿豆差不多。
这些玉器虽小,但动物形象生动,轮廓清晰,细节精雕细琢,让人一目了然。
其中最传神的是宇牛,雄壮有力,昂着头,一双弯角蓄势待发,脚短而有力,与地面隔开,稳如泰山。另一方面,玉羊扬起角,昂着头,嘴唇微张,好像在咩咩叫。玉猪看起来像一只天真的猪,头大身体圆。
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个案例出土了这么多玉器,完成了六只动物。
那么,曾侯乙为什么要把这么多动物玉器放进嘴里呢?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其实这些玉器叫于君,是专门放在死者口中的一种玉器,又称梵君,是一种丧葬器具。
玉蕨的使用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其质地也从普通食物发展到玉石。商代以前,死者口中所含物品几乎都是以食物为主。随着丧葬礼仪的不断完善,于君逐渐成为陪葬君的最佳选择
玉珏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李周有记载:“大丧与食玉共,含玉。”《说文解字》也是这样解释“君”字的:“玉在死之口。”在上海青浦县崧泽文化遗址,出土了一只鸡心型玉甑,呈深绿色,长4.2厘米。
从考古发现来看,玉蕨一般都是小贵重物品。除了曾侯乙墓中埋藏的一些小动物,还有一些是玉环、玉块和玉碎片。当然,墓主人地位的不同也决定了玉蕨的质量和数量。
那么,古人为什么大量使用玉蕨呢?
首先,它起源于古代人们对玉的崇拜。
根据古人的说法,玉坚硬,有光泽,颜色丰富。虽然是石头,但它吸收了天、地、太阳、山川的精华,凝结了各种美,是世间的瑰宝。正是因为这些品质,玉成为了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大名鼎鼎的“和氏璧”,其价值无法估计,秦昭王会毫不犹豫地把它当成自己的十五座城池来换取,这说明了当时古人眼中玉的价值。
玉是权力和地位在古人心中的体现。
秦始皇,一个古老的皇帝,有许多宝贵的财富,如“昆山之玉”、“夜光墙”和“月亮之珠”。《李周》记载:“九寸,群臣享帝。”只有天子才配得上9英寸的墙。古人在用玉作为陪葬品时,也有严格的规定。《春秋公羊》说:“皇帝用珠,王公用玉,大夫用玉,士子用贝壳,春秋制也。”
其次,古人认为玉可以防腐。
玉甑玉甑坚温。古人认为,这种玉放在死者口中,可以保证体内的精气不外泄,从而达到保持尸体不腐烂的目的。
后来,丧葬礼仪中出现了“九玉结”。也就是说,用九种不同形状的翡翠堵住死者的九窍,堵住遗骸的本质和灵魂,从而达到防腐的目的。
当然,后来出现的金玉是陪葬玉的巅峰。这充分说明了玉在随葬品中的独特地位。
第三,玉珏的象征意义。
曾侯乙墓中的21种动物——玉蕨,涵盖了六种常见的牲畜,既寄托了当时人们“长生不老”的愿望,又取其“六畜兴旺”之意,希望死后活着时仍有财富。
后来蝉形玉蕨出现,逐渐成为玉蕨的主流,取代了任何一块玉都可以作为玉蕨的习俗。古人喜欢用蝉形玉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蝉的象征意义上。
古人认为蝉是干净优雅的昆虫,因为它们喝露水而不是食物。与此同时,蝉从土壤中休眠的卵中蜕变出来,就像人死后为了安全而被埋葬一样,为了下一个生命,它们最终会破土而出,获得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