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人文 科技与人文的未来畅想
2020年10月11日下午,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联合华为公司共同主办“未来派·线上媒体沙龙”活动。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国防部原新闻发言人杨宇军以主持人兼分享者的身份携手华为数据存储与机器视觉产品线副总裁张福鹏,十三邀主创、作家许知远,制作人、辩手马薇薇,围绕“科技与人文的未来畅想-科技将我们带向何方”主题展开跨界分享与交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新华社、人民日报、Global Times等60余家媒体、130余名媒体人以线下和华为云会议的方式参与论坛。
第一部分。主题分享
【科技与个人】制片人兼辩手马薇薇围绕高端科技和人文温度分享主题。马薇薇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社交网络和智能生活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我们从其他人身上解放出来。马薇薇通过幽默的语言分享了她对科技发展和生活变化的见解。“科技一点都不冷,功能有限的人最冷。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单向的,自己的生活,与丰富的灵魂碰撞。科技帮助我们找到了这样的灵魂。”
——制作人、辩手马薇薇华为数据存储与机器视觉产品线副总裁张福鹏作了题为《科技普惠 守望文明》主题分享。内容从“科技与生物多样性、科技与文明、科技与医疗”三个方面展开,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展示了华为科技与物理生活的紧密联系,让我们感受到运用科技将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结合起来的强大力量。“科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我们在这里服务的生活的每一刻,还有很多你不知道的地方和你不知道的地方的好处。我们也知道,科技的发展有时会带来障碍。例如,经常有老年人因为乘坐高铁时没有健康码而无法出行。然而,我们必须努力打破与技术的差距。除了传统的教育差距、医疗差距、数字差距、科技差距,我们相信科技一定会把我们带到更好的水平,让我们让科技普惠,让我们看文明。”
——华为数据存储与机器视觉产品线副总裁张福鹏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十三邀主创许知远作了题为《科技与理解他人之必要》主题分享。许知远首先清晰地点明了技术的双面性,并由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出发,分析了技术所具有的野蛮性。许知远强调在数字媒体时代人文的重要性,他提醒人们要在丰富的世界中关注各种可能性,强化对诠释和反思的欲望和能力。“人生不应该由算法决定,不应该由某个设计好的环境或某个可控的环境来设计。如今,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困惑。其实我们都面临着如何不被操纵。这种操纵可能来自媒体的操纵。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富裕的世界,但我认为你们这一代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娱乐和死亡。我只在乎一些东西,失去了一些可能性。”
——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十三邀主创许知远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国防部原新闻发言人杨宇军作题为《新技术时代的人文传播》主题分享。杨宇军把科技与传播的关系通过三句话分别进行了阐述:“无科技,无传播”,科技发展是传播逐渐更新换代的基础,改变了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对传播者的能力素质提出新要求;“不传播,不科技”,杨宇军院长认为,传播科技要通过让科技人传播、体现尊重科学的态度、采取科学的传播方法三方面来更好地实现;“好科技,好传播?”,重点强调了科技时代下传播需要投入更多人文主义和爱心。杨宇军院长通过亲身经历、丰富案例、感悟总结,为科技传播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建议。“我们所有的科技知识都需要更多地传播给你们的受众,尤其是有需要的公众。例如,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为什么中国能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回应者?我觉得很重要,因为中国自上而下尊重科学,相信科学,崇尚科学。这与其他一些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尤其是我们大洋彼岸的国家,他们宁愿相信消毒剂可以杀死病毒,也不愿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
“我想爱心可能就是弥补科技与人文之间鸿沟的一个有益的桥梁,当然这个领域的工作还需要我们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和新闻传播者共同努力、共同付出,让我们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中国传媒大学媒体与公共事务研究所所长 国防部原新闻发言人 杨宇军第二部分。专题讨论主题讨论环节,杨宇军、许知远、张福鹏三位嘉宾以“科技与人文的未来畅想”主线,从“减速+加速+变速”三个层面破题,从科技和人文角度谈疫情期间科技对生活的影响与感悟。“减速:意味着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社会生活和线下文化交流出现停滞,呈现减速状态。加速:疫情期间网络技术在加速发展,更加明显地影响着我们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变速:疫情防控可能会出现各种突发情况,世界不同地区面临的困难也不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加速和减速,称为变速。"第三部分。互动问答
此次活动共60余家媒体、130余名媒体人以线下和云端的方式参与论坛,在互动问答环节,媒体人与嘉宾展开热烈交流。01
记者提问:徐先生,很多人在积累财富和追求生活多样性之间挣扎。如何平衡这个矛盾?许知远:人就是一个永远的挣扎状态,他如果不挣扎,他就是有问题的,所以怎么可能完全获得平静的生活。社会提供的多样选择性太少了,所以我们就会走单一的道路。每个人都使力吧,我们应该努力地创造一个环境,它是更多样的,这对我们自己有好处,也对年轻人有好处,你们也一样,每个人身上都有这样的责任。02记者提问:请问付鹏先生,我听您讲过科技惠文明,但是科技差距给弱势群体和老年人带来了困扰。我想问,有多少科技公司真的会为这些弱势群体提供一些便捷的技术,进行更多的技术创新?张福鹏:其实这种所谓的鸿沟是相对的,只不过部分人可能没有别人那么便捷。华为的愿景是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作为社会主体的企业应该想:我该为社会贡献什么。是以这样的方式不断自我修正的。03记者提问:科技应该让生活变得越来越简单,但有时也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是科技发展的必要步骤吗?还是一些处理不好的技术导致人们推出不成熟的东西做出来的产品?技术应该更简单还是更复杂?张福鹏:科技在往前走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时间维度,它在最开始出来的时候不是最好的,不以人们理解的方式进行,但它总会回归的,科技会有一个减速的过程。许知远:每次添加新的东西,人们都会感到焦虑,但我认为人们需要经常被打扰。但同时也要不断质疑,不断评价这件事。在最关键的时刻,一个解决方案产生了。危机过后,解决方案是否应该继续,或者产生什么新的替代方式,一个社会的自我修正机制尤为重要。杨宇军:看一个事物的时候不要想着它一定是百分之百的美好,它有两面性。科技在社会中产生的麻烦和问题需要科技工作者、人文工作者努力地去修改、改进。遇事不要一味抱怨,要想着怎样让它变得美好。04记者提问: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使人们的文学变得更弱。主要表现在文学被束之高阁,像《红高粱》、《霸王别姬》这样的经典作品越来越少。这种分裂会在下一阶段达到一种和谐还是会继续?许知远:每个时代的创造力都会转移,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时代,包括技术的突破。年轻人应该学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应重审自己的文化传承,让这个钟摆慢慢发生,不要着急。我们希望一本书、一部电影、一家公司、一个书店都可能变成一个变革的力量,但是这个时候我们自己独特的声音变得非常重要。张:我们也在其中,不仅仅是感受,而是创造。我最喜欢的电影是《泰坦尼克号》和《黑客帝国》,但这两年是10月1日上映的《我的人民我的祖国》。在新时代,年轻人应该接受所谓的爱国文化和民族情结,在这个过程中去感受,去思考该怎么做。05记者提问:我们是应该打破秩序,让我们的生活没那么被科技束缚的节奏感,还是顺从科技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秩序感,这两者之间应该如何平衡?许知远:事实上,技术能够覆盖的领域非常狭窄,我们能够真正合理化的部分非常薄弱。我们本质上是被非理性的机器和内心的冲动所驱使。我们不能高估理性。我们意识到我们的规划、逻辑、计划和计算只能起到部分和表面的作用,但我们自己对局限性的考虑是非常理性的。张福鹏:“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我们是受很多时空限制的,有些时候我们可能受困于某件事情的对和错。但是我们知道我们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参与其中,去改变、去创造、去解决、去按照自己最美好的善意去解决这个问题。摄影|冯景熙王元通讯员 | 于嘉妮 孙宁浩布局|徐冰责 编 | 王晓芳 徐 冰编辑|永英博贾珠参与大时代的公共事务分享沟通的智慧和沟通的力量原标题:《【沙龙实录】科技与人文的未来畅想——未来派·线上媒体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