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金 晚清厘金政策 直到30年代才被国民政府废除 其中有什么玄机
1853年,南京被太平军攻克,改名为天京。自此,天京成为太平天国的都城,天国结束了四处游历的历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与太平天国的鼎盛时期相比,清政府在军事上节节败退。更麻烦的是前方战事吃紧,后方军费供给开始出现问题。其实这很容易理解。最富裕的江浙两省是清政府最重要的财政来源,但现在被太平军占领,财政收入自然大幅缩水。财政和军事困境迫使政府寻找另一条出路——征收利津。
一、利津的诞生
简单来说,利金是一种税收政策,可以分为坐和交两类。坐是在某个地方做生意的商人的税,而交是跨地区做生意的人的税。理论上税率是1%,但实际上各种商品的税率差距很大。
利金是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做出的税收调整,但是没有人会想到利金的出现会对中国现代的财政问题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厘金局负责厘金的征收 利津局负责利津的征收
Likin的政策肯定不是空产生的,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
一种说法来自林则徐奉行的“一个愿望”政策。一个愿望就是号召士绅们自愿捐款。即使每个人只捐一篇文章,一小笔钱也能赚很多钱。这种做法类似于今天的慈善募捐。
另一种说法是厘金起源于清代俱乐部和住宅的集资方式。其实清代民居的收钱方式,也是一种聚少成多的简单方式。
实际上,真正的利金来自于扬州军部副部长雷伊于1853年在扬州仙女庙等地推行的利金政策。
林则徐在新疆募捐用的办法为“一文愿” 林则徐在新疆收钱的方法是“一个愿望”
第二,永远是“编外人员”的本质
利津是严肃的税制吗?恐怕不行。
利津建立之初,雷伊就向朝廷说明了执行利津政策的有关情况。他的奏章中的内容清楚地表明,厘金是吸收了民间的捐钱传统而来的,就像晚清时期用钱捐官一样。虽然很受欢迎,但既然是捐钱,自然不是正常的国家法律,不能摆在台面上。
理解了“捐赠”这个词之后,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利津不是一个正规的金融体系。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入不敷出,漏洞百出。对付太平天国的江北、江南大营,很难从户部得到军费。想要有效进攻太平天国,只能靠自己筹集资金。也就是说,立金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在传统捐赠传统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一种新的筹资方式。
晚清捐官买官十分盛行 晚清时期,捐官买官非常流行
事实上,这种将捐厘金与官税区分开来的观点,是晚清时期的共识,即使是生活在偏远地区的朝廷官员也能区分开来。1857年,在北方追击捻军的盛保曾告诉清政府,传统的税制很难改进,税额没有增加空。但利津属于商人的“捐赠”,收利津不会为这些富商动他们的活力,政府也可以做个旁观者,可以收钱不用承担太多责任。
其实还是有很多人持生宝的观点。他们都认为利津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它没有制度和复杂的规则,可以弥补官方税收制度的僵化和固定。征收厘金虽然已经成为官员的心照不宣的行为,但从未“摆上台面”,也没有获得合法征税的地位,可以说是“不合理”。
清朝国库 清国库
第三,利津带来了什么
虽然厘金从未获得过法律地位,但在朝廷中支持“改隶为税”的声音一直不少,尤其是随着西方国家对中国内政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西方人在中国朝廷中的影响力有时可以说是千钧一发。自从利金出现以来,西方人对这种突如其来的税收调控一直印象不好,因为就当时的营商环境而言,西方人是计划通过通商口岸在中国做生意的,利金的征收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不友好的事情。
晚清时期的上海是重要口岸 上海是晚清时期的重要港口
西方人的反对有用吗?
当然有用,但没用。中国政府一直有自己一套独立的治理逻辑。虽然西方人多次要求清政府撤销或改立厘金为正式税,但直到1912年清朝灭亡,厘金才被废除或改立为正式税。直到20世纪30年代,利金才被国民政府正式废除。
利津作为晚清政府为应对太平天国而制定的临时性税收政策,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在中国近代社会的金融体系中,利津是一个“临时工”,但正是这种刻不容缓的税收政策,才使清政府成功地渡过了晚清几十年的金融危机,使清政府的金融体系得以正常运转。我们要知道,一个面临频繁战争和巨额赔款的政府,如果没有足够的收入,就不用等到敌人进攻,堡垒就会从内部坍塌。清政府依靠利津带来的财政收入延寿数十年。
文说
晚清时期有一个共识,正常的财政收入可以解决正常的财政支出问题,而应对突发事件,则需要另一种“隐形”的税收“制度”,利津就是这样及时的举措。虽然受到多方批评,但利金的出现改变了晚清的金融体系。
参考
刘增和:《历史研究中的现代性先入之见述评——以晚清厘金属性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1期。
王维平黄洪山:《林则徐《一个愿望》中的立金考释》,《历史研究》2014年第1期。
本文为浩然传媒文史科普原创作品,严禁擅自转载!
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使用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搜索。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大家!
我们将每天为您呈现精彩的历史文章,请读者朋友们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和评论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