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娱乐军事情感奇闻搞笑社会体育游戏百科

反课纲运动 为了减少审美差异 这个哈佛学霸出手了

2021-10-21 21:58

“审美力”是近年来流行的一个新词,

穆欣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救不了它。

吴冠中说:文盲不多,美盲很多,

而美盲比文盲危害更大。

痛感于周遭环境一次次遭遇的“土味审美”,

人们一直在问:怎样才能“以审美救国”?

美感教育推广计划主持人曾成德

2012年,曾成德从哈佛毕业

联合另外五位设计、教育界的专家,

在台湾省地区发起美育课程推广计划。

7年后,美感课的老师从6人增加到700多人,

全台湾省的孩子都开始明白:

美并非只和艺术专业有关,

它应该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采访了曾成德和他的同事蔡紫德老师。

在曾成德看来,美感不仅仅是好看不好看的问题,

它是基盘建设,代表着秩序和文明,

就像捷运到台北,高铁到大陆。

“美不止是一个单独的事物,

我和别人的关系很好。

关乎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作者刘洋,白文平

每个经历过应试教育的学生都会羡慕这样的美感课堂:你可以带着最爱的零食、薯片来上课。老师会带领你观察它们各自的形状:圆形、方形、螺旋……你凭喜好把食物排列组合出自己想要的意象,然后,再吃掉它。

  

你可以动手改造千篇一律的校服,第一步从测量自己开始。只有了解身材比例,才能决定上衣下摆要不要扎进裤子、裤腿要不要卷起来露出脚踝。

事情发生在台湾省一带。2012年,台湾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曾成德与其他五位来自教育设计领域的学者专家共同发起“美育课程推进计划”,研究美学如何从娃娃开始。

2014年,他们的计划正式进入教育体制,这一年也被定义为台湾地区的“美感教育元年”。

美感教育核心教师:凌天、蔡紫德、曾成德、刘惠媛、林静娟、张基义

一开始,只有六位老师执行了这个计划。他们把美育抽象为六个主题:色彩、肌理、比例、构图、结构、建构。

每个主题如何授课没有一定之规,大多数时候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色彩可以来自食物、天空和海洋,结构可以来自桌椅板凳,也可以来自建筑。

学生自己制作纸模,实现力与美的平衡,桌椅和校服是上课的媒介材料。

甚至课堂也不一定非要设在学校里。例如实地探访“康青龙”地区,观察老建筑的设计。

或者去海边野餐,孩子们自己做食物。加工配料时的块、线和片对应于构图概念中的点、线和面。如何搭配它们是赏心悦目的,需要一定的努力。

推广最先在中学教育中展开。中学是青春期的开始,学生在这个阶段萌发希望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追求个性,渴望能够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喜欢。

在曾成德看来,这是参与美育的最佳时机:“因为你爱美,所以希望别人喜欢美丽的自己,也是培养同理心的最佳时机。”

7、8年来,他们的队伍已经由6位创始人,发展到700多位老师,把美感的种子带到台湾地区各个角落。

“经过短短4、5年奋起直追,我们已经几乎跟芬兰同步”

——访曾成德

Q:最早您是怎么投入到美感教育计划里来的?

a:我大学学的是建筑学,去美国学的是建筑学,在哈佛拿到了硕士学位。实际上,整个美育计划最初是我在哈佛的学长洪堡先生的主意。

他在40年前,1970年代中期,就希望推动中国台湾地区的美感教育。那个时候他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说法,叫“美感教育救国论”。他指出,“国民普遍美感水平过低,影响到一般国家的发展”。

当时全台湾省的人都认为当务之急是发展经济,科学教育应该放在第一位。他被要求建立一个科学博物馆,首先促进科学教育,也许是在人们变得富有后谈论美丽。

台湾发展了20多年之后,经济已经发展得很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了。可是汉宝德从来没有忘记他的理想。差不多十年前,他号召了一批人,包括我、张基义、刘惠媛,就是我们现在一起做事的这批人,一起想办法落实美感教育。

美感学习工具手册只提供给老师发想课程,并非给学生的课本

问:实施美育计划的过程顺利吗?

A:其实我们是从“曲线救国”开始。1990年代,汉宝德先在台南成立了台南艺术学院,那个时候我在东海大学,后来又到交通大学,只是从旁襄助。

大约在2000年和2002年,我们开始寻找在社会上实施美育的方法。最初,各地都建立了社会教育博物馆,后来改名为生活美学博物馆,作为我们“生活美学运动”的基地,促进了广大台湾省人民对美学的感知和体验。

直到8年前,2012年左右,我们决定落实到正式的教育体制中。我们实际上是从0开始,到现在有700多位老师。每一个老师,都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开发出自己的特殊课程。在美感教育计划的官网上,被记录下来的课程和案例已经超过500例。

在普及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吸收世界上美育做得好的国家的经验。今年,芬兰教育局的代表访问了台湾省,发现我们的美育推广几乎与他们同步。

Q:全球现在有哪些国家在推行美感教育?

我认为我们最能看到北欧地区,尤其是芬兰和丹麦。芬兰近几年一直在推进“无课程计划”,美育成为一门跨学科课程,以问题为导向,带动人们对现象的全面认识。

另外一个就是丹麦。丹麦的美感教育已经落实了将近100年。我们可以看到其成果如何在它的设计文化中呈现出来。

在东亚,日本在促进美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其实他们从明治维新就开始建立美感,在生活中实现各种可能性。不同的季节需要吃不同的食物,不同的环境需要对生活做出不同的反应。

韩国就更清楚,他们进入的是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发展的根基,其实就是从小学一直到中学的美感教育。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韩流如何借助这一基础,席卷世界。

在华语地区,新加坡也能感受到这种变化。因为新加坡是一个弹丸之地,所以它最重视的是商业和金融。然而,从2005年左右开始,新加坡教育部决定在他们的教育系统中实施艺术审美设计,这在过去的10年里带来了重大改革。

Q:美感教育能够产生效果,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15年前我们就在推广生命美学,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很清楚,美育一定是由生命触发的。生活中有什么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吗?如何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

比如在澎湖县西屿岛的西屿中学,林雪倩老师带领学生观察当地的风景,鼓励他们用文字描绘出自己的感受,再把这种感受抽象成色卡画下来。

西屿的夕阳是荷包蛋的碎色,海水和天空的蓝色空由深渐清。

这些学生也许离家后就难得再回来看看,但美感课上的这些色彩会作为他们的家乡记忆,永远留存在脑海里。而这也体现了美感教育的价值之一:文化认同。

澎湖的孩子们,画下的家乡的色彩

问:上美学课和上普通美术课有什么区别?

A:在我们的美感课中,艺术课绝对是基础。但是我们不是纯粹的艺术教育。艺术家提出问题,而我们除了问问题之外,也注重如何解决问题,这就涉及到设计层面。

比如设计房子的时候,有多少人住在里面?你早上洗澡还是喝咖啡?如何让你的生活充满咖啡的香气?充满光影的美?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房子的问题,而是生活的美好。

接下来,我们马上要启动下一个5年计划,希望能够更多地跟美术馆合作。

Q:您期待美感教育的普及,能够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答:90年代的台北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有捷运,让台湾省的人学会排队。高铁也类似,给大陆带来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所谓的模板建构,美育就是一个模板建构。

所以美会变成社会里的一个动力,使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跟环境的联结,跟文化的联结,跟地球的联结。既在乎自己怎么样更好、更美,也希望旁边的人、喜欢自己的人也能够变得更好、更美。让整个华人世界达到一个美的境界。

事实上,中国大陆对美感教育的推崇,开始得并不算晚,甚至曾经非常领先。早在20世纪初,蔡元培就曾经提出过“美育”的概念。

当初,蔡元培并没有把美局限于外表,而是指出:“美育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人生观教育。”为了推广这一思想,蔡元培亲自在北大开设美育课程。在他之后,朱光潜、宗白华等美学家也写过关于美育的文章。

很可惜的是,在中国后来几十年的社会变革中,一直都崇尚注重实用理性用而忽视美学的教育传统。语数外、理化生被叫做“主课”,而美术、音乐是地位远远次之的“副课”。

这样的价值取向影响深远,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细节中,以至于“土味审美”一时成了大众主流。

2019年4月,《新周刊》提出“低美感社会”的概念,尖锐地指出当下时代存在“审美缺失”,并总结了十场演出,其中列举了精彩建筑、悬浮剧、网红脸、伪古体等。

去年,吉林大学李晓教授在毕业典礼上演讲时犀利地指出:“今天,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中国人的标准,基本上就是服饰与行为。相对于其他亚洲人,中国人的服装搭配比如衣裤、鞋帽、鞋袜等的搭配基本是不合体的,远远一看便知道是中国人。”

然而,也许我们不必对中国目前的“审美缺失”感到绝望。在社会转型时期,固有的标准受到冲击,新的规则尚未建立,人们正在摸索前进。提升民族审美一直是一条曲折的道路。

比如,优雅的法国人,曾经“相当粗鄙”。1789年法国大革命失败,他们自己反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民审美力的低下。

席勒在《美育简书》中不止一次提到:“要么粗糙,要么懒惰,这是人类堕落的两个极端。”他指出,为了整个社会的福祉,“为了解决现实经验中的政治问题,我们必须走美学之路,因为我们正在通过美走向自由。”

直到19世纪中期,英国人仍旧深陷“山寨审美”当中。1851年伦敦举行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当年许多被人引以为傲的展品都非常粗陋,更要命的是“不搭”:铸铁的蒸汽机体上刻了哥特式的纹样,金属椅子上画了个油漆画,缝纫机上加了一个丘比特造型。

这极大地刺激了英国知识分子,批评工业革命带来的这些新产品是“最有趣、最丑陋、最不协调的奇思妙想”。

“工艺美术运动”由此兴起,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加强公立学校的图画课教学,提高国民审美力从此成为英国国策,绵延半个世纪。

19世纪下半叶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新的装饰美学兴起

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正在迎头赶上。19世纪70年代,马萨诸塞州通过了《图画法案》,对人口超过5万的城镇中的成年男女和儿童实施强制性图画教育。

100多年后的2007年,全美50个州中,有47个州设立了关于艺术教育的强制规定,40个州把艺术纳入了高中生的毕业考核。

在中国大陆,改变也在酝酿和发生。年轻人在自下而上表达对提升审美的渴望。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走红路径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部精美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后,被90后、00后聚集的哔哩哔哩发酵,成为全网的爆款。弹幕里充满了对高层美女的倾慕:“这叫温柔优雅,兰芝玉树……”

中国古建筑雕花墙面

近两年来,安静无噱头的“视言如面”和“诗会”开始越来越受到观众的青睐。

今年9月,央视综艺《时尚大师》推出第二季,“小鲜肉”王俊凯等嘉宾带领观众了解中国传统的色彩文化,了解“祖传的高级感”。

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主动开始注意自己的外表和谈吐。《2019中国女性自信报告》指出,90%以上的中国女性受访者被问到时,都表示“美商”重要,她们提升“美商”的首选就是衣着和化妆打扮,其次是读书。

《2017中国时尚生活审美报告》指出,中国男性对自身形象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美容消费方面,男女消费金额的差距已经从2014年的26.6元缩小到2017年的13.7元。

正如专家所说,“审美是一种尊严意识,是一种自我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前不久,黄磊的女儿黄多多染一头紫发,上了微博热搜。黄多多虽然还是小学生,但是她就读于私立学校,可以自由打耳洞、戴首饰。

从她父母分享的微博可以观察到,学校教育鼓励她写剧本、设计舞台服装、制作节日贺卡...

尽管现阶段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拥有这样的教育环境,但展示和探讨本身就已经具有启发式的意义。

“低美感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美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重要的是我们能意识到问题所在,在未来做得越来越好。

世界各国审美教育现状

1.芬兰

芬兰的学校里,三分之一的课程都是艺术科目。在基础教育阶段艺术课程就是必修,与传统的学术课程具有相等地位。

芬兰教育部门单独发布了《基础教育普通与高级艺术教育国家教学大纲》,最新版自2018年8月起实施。

在这份教学大纲里,明确规定了9门必修的艺术课:建筑、视觉艺术、手工、传媒艺术、音乐、文学艺术、杂技艺术,以及舞蹈、戏剧。其中,音乐、视觉艺术和工艺美术是核心科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匈牙利

匈牙利以音乐教育闻名。从幼儿园开始,音乐训练就是基础课程的一部分。在正规学校,每周有两次音乐课,在音乐学校,每天都有音乐课。

匈牙利人相信,音乐和数学、自然科学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学习音乐有助于发展完整的人格。

3.法国

法国所有的幼儿园都把美术教育看成教育的根本,80%以上的幼儿课程都和美术有关。

此外,根据法国文化部和教育部的规定,每个地区必须建立一所音乐学院、一个音乐剧院和一个组织和规划音乐活动的服务组织。

现在,艺术是法国所有学校教育的必修课。《艺术教育法》规定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要有艺术相关课程,课程内容涉及音乐、美术、戏剧、舞蹈、摄影、电影、建筑等。

4、新加坡

新加坡的小学只有半天课,剩下的时间留给课外活动。每个学生必须参加至少一个兴趣小组。这种社会不是小社会。学校将帮助他们邀请高水平的艺术家作为导师参与。

在学校之外,新加坡政府定期拨款,对城市建筑物进行冲洗、粉刷,使整个城市呈现出明亮的美感。 官方也乐于大力兴建艺术场馆、举办文化展览,使得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成为全民可参与的活动。

5、日本

20世纪30年代,日本“民间艺术之父”柳宗岳开始收集整理传统民间艺术,亲自创办了日本民间艺术博物馆。

其后半个世纪,制陶、做瓷、造纸、上漆、染织、雕刻等日本民间工艺得到制度化保护。1980年代,辨识度极高的“日式设计”已经形成。在世界建筑、设计、时尚等各个领域,都涌现了一批日本人的名字。

日本文化中有一个很有名的词叫“小缺星”,它源于村上春树1986年的著作《郎罕岛的午后》。他写道:当他打开抽屉,看到折叠成圆柱形的内衣时,他感到琐碎而真实的幸福。

这个小细节透露了日本和欧美完全不同的美感需求。和北欧的自由平等不同,日本人强调秩序感,并且对审美的要求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

部分视频资料由山水画创作学会提供

编辑:白汶平

相关阅读
田欣仪是谁 田欣仪个人资料简历 田欣仪为什么改名
很多人一听到田欣仪的时候,可能并不知道是谁,但是如果说田雨橙肯定很多人都很熟悉,因为参加《爸爸去哪儿》走红的田雨橙,原名叫田欣仪,以下分享一下田欣仪个人资料简历 田欣仪为什么改名。田欣仪也就是指的田雨橙,2008年出生于福建福州,现在就读于北京德威英国国际学校,是一个童星。田欣仪的妈妈是多栖发展的女艺人叶一茜,爸爸是前国家跳水运动员兼艺人田亮,都是演艺圈中人,田欣仪还有一个弟弟。据传闻称田雨橙刚出16在看 07-07
演员何政军 50岁何政军15岁漂亮女儿 揭鲜为人知婚姻(照片)
如今的内地影视圈可以说是老男人回潮,无论是在票房号召力还是片酬,都甩后辈小生们几条街。从陈道明、张国立、王志文、陈宝国为首的“F4”到近年来大红大紫的张嘉译、吴秀波、黄志忠、柳云龙、孙红雷,本来年过40对于明星来说已经是很尴尬要走下坡路了,但这些男明星却“男人四十一枝花”,演艺事业再攀高峰,让渴望上位的年轻小生们羡慕嫉妒恨。演员何政军 50岁何政军15岁漂亮女儿 揭鲜为人知婚姻(照片)在内地数得着14在看 07-07
国学大师文怀沙 关于国学大师文怀沙
文怀沙出生于1910年1月15日,祖籍湖南,斋名燕堂,号燕叟。曾用过笔名王耳,司空无忌。在国学、红学、书画、金石、中医学等多方面均有所涉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文怀沙是楚辞专家,其所著《屈赋流韵》是研究屈原诗歌的名著。文怀沙先生在对屈原作品解读时,并非简单地翻译词句,而是力图寻找作品内在的意韵。他的楚辞白话文译文把握了原作的节奏和韵味,再现了原作的内在旋律,从而准确18在看 07-07
天心与安志杰 安志杰天心什么关系? 二人被传假戏真做
一个是成名多年,多才多艺,号称台湾一代“性感女神”,拥有综艺节目主持人和演员双重身份的天后,一个是2002年才被发掘出来的外表俊朗、身手不凡的影坛新秀,却因合演一部戏而声名大噪。没错,说的就是台湾影星天心和香港影星安志杰,二人在2006年的时候共同出演了电影《魔鬼天使》,在剧中分别扮演了女主角杀手“阿红”和男主角警探“罗杰”,二人在片中饰演一对情侣,展开一段互相追逐、相爱相杀的生死虐恋。天心与安志24在看 07-07
董卿高富帅男友曝光 家世显赫已交往数年(组图)
据网易整理报道 近日,知名主播董卿频频被传离职央视,同时网络上也曝光了董卿的新晋高富帅男友,据说此人叫密春雷,是有家世的富豪,与董卿秘密交往数年并传出婚讯。近日有网友曝光了一组董卿高富帅男友密春雷的照片。密春雷是中瀛集团老板,家世显赫。据悉,两人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上相识的,已秘密交往数年,感情甚好。密妈妈甚至已对外宣称董卿是她的儿媳妇了。据人民网报道,董卿从浙江有线台的《快乐大篷车》与《人世风情》,18在看 07-07

热文排行